射箭,在中國的蒙古族有著修久的歷史,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落后,射箭活動得到迅速發展,騎射技藝聞名于世。成吉思汗的軍師木華黎就是一個著名的射箭能手。據《元史?列傳》記載:木華黎“猿臂善射,挽弓二百強。”
古代,蒙古族射箭使用的是牛角弓、皮筋弦、木制箭,射程只有一二十米遠。箭靶是用5種不同顏色涂成的“氈片靶”,靶中心是活的,箭射到中心就會掉下來,還有一種比賽是不設箭靶,從幾十米遠處射擊地面上的目標,目標是堆砌起來的實物,呈塔形,射中目標為勝。比賽分靜射和騎射兩種。通常規定,每個參賽者射擊4箭,分3輪射完,以中靶次數多少評定勝負。比賽時射手身穿彩袍,腳蹬馬靴。靜射比賽,裁判員下令后眾射手盤弓搭箭,一齊射向靶心,凡是射中的,靶心自行脫落,觀者一片喝彩。
相比而言,騎射更受蒙古族人民所喜愛,騎射在遼、金、元統治時期就十分盛行。每逢重大節日便舉行各種騎射活動。據史料記載,遼有“射兔”活動,金有“射柳”活動;到了元代,則以騎射立國,將弓矢作為戰爭的主要武器。
大型的騎射比賽參加者多達數百人,比賽跑道為4米寬、85米長、0.66米深的一條溝,共設3個靶位,靶位與靶位之間相距25米,第一靶是在2米高的木垛上掛一個約1尺見方的彩色布袋,3個布袋里邊裝的都是棉花,第一、二靶位在射手的左側,第三靶位在射手的右側,比賽規則規定1馬3箭,即每人每輪射3支箭,共射9支箭,不分男女老少,凡參賽都要自備馬匹弓箭,弓箭的式樣,拉力和箭的重量、長度不限。比賽時背上弓,把3支箭插在背后箭袋里,騎馬到騎馬線;裁判員發令后,開始起跑,同時取弓抽箭,搭箭發射擊。每輪跑完全程沒射完3箭者,被認為最不光彩。


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