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日葵約在明朝時引入中國,如今所知最早記載向日葵的文獻為明朝人王象晉所著《群芳譜》(1621),該書中尚無“向日葵”一名,只在“花譜三*菊”中附“丈菊”,原文如下:“丈菊-名本番菊-名迎陽花,莖長丈余,稈堅粗如竹,葉類麻,多直生,雖有分枝,只生一花大如盤盂,單瓣色黃心皆作窠如蜂房狀,至秋漸紫黑而堅,取其子中之甚易生,花有毒能墮胎”。“向日”之名,見于文震亨《長物志》(約1635年左右)。1820年謝方在《花木小志》中言向日葵處處有之,既可觀賞,又可食用。說明向日葵在中國廣為種植。
歷代詩人,寫向日葵的詩篇相對較少,每詠及,多寄托忠君的思想:“匪以花為美,有取心向日。孤忠類臣子,恒性若有德。”李瓚的這四句詩,可為代表。司馬光的《客中初夏》詩有:“更無柳絮因風起,惟有葵花向日傾。”詠花明志,講的是人品。“葵花向日傾”,典出《三國志·陳思王植傳》:“若葵藿之傾葉,太陽雖不為之回光,然終向之者,誠也。”杜甫也有“葵藿傾太陽,物性固莫奪”的詩句。宋人蔡氏《葵花》詩云:“最憐一點丹忱在,不為斜陽影便移。”劉長卿《詠墻陰下葵》云:“此地常無日,青青獨在陰。太陽偏不及,非是未傾心。”替忠心不貳的向日葵辯解,竟是如此體貼入微。

|